京劇改革路在何方
- 時間:
- 瀏覽:1091
- 來源:愛戲網
京劇改革路在何方
?。ㄎ恼聛碜跃W絡)
京劇搞大獎賽不行,搞大制作不行,搞話劇加唱也不行,那么京劇該怎么辦呢?“京劇藝術本身也需要改革,但這種改革不是要把京劇改成別的東西,而是要像50年代那樣,對舊劇目推陳出新……”為什么要像50年代那樣呢?
無疑,那就是50年代改編創作的一批新劇目為我們的京劇改革樹立了光輝的典范,如梅蘭芳的《穆桂英掛帥》;尚小云的《雙陽公主》;荀慧生的《荀灌娘》、《紅娘》和《卓文君》;北京京劇團馬譚張裘主演的《趙氏孤兒》、《秦湘蓮》、《官渡之戰》、《將相和》、《望江亭》、《狀元媒》;中國京劇院李袁葉杜等主演的《響馬傳》、《白毛女》、《野豬林》、《桃花村》、《九江口》;周信芳的《義責王魁》;李玉芙等主演的《雛鳳凌空》;楊秋玲等主演的《楊門女將》以及《秋江》、《三岔口》、《鬧天宮》和《雁蕩山》等等都被歷史證明是成功的。
而且這些劇目與目前的某些新編的獲獎劇目在十個方面都存在明顯的不同:
一是沒有話劇導演中心制,以演員自己設計,自己排練,自己調度為主;
二是演員的流派特色得到保護和發揚;
三是唱腔以字生腔,字正腔圓,便于傳唱;
四是沒有燈光布景大制作,只有唱念做打舞;
五是強調京劇姓京,重視發揚傳統藝術,堅持“移步不換形”,在老戲的基礎上加工提高;
六是沒有錄音伴奏,也不用先期錄音“對口型”;
七是改編劇目比老戲結構嚴謹,手法簡練,內容健康,但不失老戲的精華“戲核”;
八是劇本和服裝一樣,都是按主演的藝術風格度身定做的;
九是唱腔多為自己編腔或者請人按演員的演唱風格編腔;
十是都沒有在國內獲獎,都沒有現在這些所謂“專家評委”指導,都沒有浪費國家一分錢,但是都是至今久演不衰,享譽海內外的藝術經典。
由此可見,50年代京劇改革的成功經驗是非常寶貴的,是在毛澤東和周恩來同志的親自指導下貫徹“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文藝方針的結果,廣大觀眾是歡迎的,京劇演員是喜歡的,也是經過40年歷史考驗的,但是在今天卻是行不通的,豈非咄咄怪事??!
猜你喜歡